资讯动态
夺金荣耀!研究院博士生徐晨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
2024-10-1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在这场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创新力量的盛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团队凭借出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成果,在总决赛中斩获金奖首次在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业组取得了突破!这不仅是对学生们辛勤努力的肯定,更是对研究院培养创新人才战略的有力印证。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是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共青团中央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的总体目标,吸引了来自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舞台上,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徐晨团队的项目“芯然科技—基于静脉特征的多模态识别技术研发与应用”脱颖而出,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研究院合影

博士研究生团队合影

  该项目由徐晨、卫慧慧、裴国锦三位博士研究生等共同研发,得到了杨根科、熊振华、周越、李元龙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该项目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前沿科技,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成功解决了身份识别领域的多项难题,具有非接触、非限位、防攻击、误识率低、极速识别等优点。产品不仅通过了公安部专门检测机构的认证,还成功应用于公共交通、智能汽车、核电军工、金融支付、办公安防、出入管理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好评。

  项目介绍

  芯然科技—基于静脉特征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是以静脉生物识别技术为核心,实现多模态身份信息认证技术应用。研发人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浙大、哈佛等国内外高校,聚集静脉、人脸、虹膜、声纹等多方人才,在光学设计、算法、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各有专长并具有实践经验。科研团队具有多年生物识别技术研发积累,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申请并获得多项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静脉的误识率降低至百亿分之一,相关技术参数通过公安部机构检测认定;实现非接触、非限位的掌静脉识别技术应用;提出人脸静脉解决方案,保障信息认证的安全性、便捷性。凭借安全、易用、兼容的优势,静脉识别技术应用系统,已在全国十多个省份监狱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静脉+”信息认证系统,应用于金融支付、人员出入管理系统;静脉识别模组应用于枪械柜、保险柜、智能门锁,赢得海内外市场认可;深圳地铁4期全线应用掌静脉模组,创新试点“刷掌”出行,与头部车企合作,在智能汽车上实现刷掌开门、认证车主身份等功能,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积累了大量技术数据,具备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客户基础。从单一技术服务供应到终端产品、模块及技术系统应用,逐步建立模块—终端—系统的产业链体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目前,芯然静脉技术及产品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规模逐渐增加。我们将瞄准生物识别技术前沿,不断研发迭代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完善落实行业应用方案,提高增强服务能力本领,持续为客户及合作方提供精准性、易用性、 稳定性好的技术方案及产品,立志成为生物识别技术在高安全领域应用的一面旗帜。

  项目解决方案

  在备战过程中,团队成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展现了极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指导教师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在技术研发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还在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此次金奖的获得,不仅是对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团队辛勤努力的肯定,更是对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有力印证。研究院一直秉承“让创新创业更自然”的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研究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助力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指导老师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宁波市乃至全国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学生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为研究院争光添彩,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事业的蓬勃发展。